查看原文
其他

从填补空白到领域翘楚 | 他们创建了一流文保人才培养体系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2024-04-25




今年7月,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公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孙满利教授领衔,杨璐教授、凌雪教授、王建新教授等14人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从填补空白到领域翘楚,我国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是考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面对这一重量级荣誉,孙满利说:“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前辈们的奉献与付出。”





1989年,为了填补我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巨大缺口,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北大学创建了文物保护专业,这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文物保护专业。

专业设立之初,如何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国内没有高校可以参考。学校把目光投向西方顶尖高校,然而却发现西方高校是根据本国的文物情况建设专业、培养人才,我国文物体量更加庞大、种类更加繁杂,人才培养体系很难完全借鉴西方高校。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存在于实践之中。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文物保护专业老师们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旅程。没有教材,教研组自己编撰教材;缺乏师资,就从相近专业聘任老师;没有平台,就到博物馆、考古场地去商谈合作,到上级部门申请项目、基地。

在30多年的赓续探索中,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型、成熟、成功。

他们确立了以“文物价值的认知、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文物价值的认知,是实施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核心与根本。开展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又需要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西北大学综合大学学科优势,以考古学、历史学支撑文物价值的认知,以化学、物理学支撑文物价值的保护,以管理学、美术学支撑文物价值的传承,形成了三者相辅相成、共为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理念。

他们构建起以人文素养为基础、学科交叉为手段,基础与特色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引育多学科背景师资,组建以资深教授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教研室,推进高质量专业课程建设。以历史、艺术等人文基础课程群为先导,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鉴赏能力,厚植人文素养;以考古学、化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贯通、技术融合、方法创新,设计“文物保护中的化学”“科技考古概论”“文化遗产管理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群,打牢理论基础;聚焦土遗址、壁画、青铜器保护等优势方向,转化前沿科技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专业方向课程群,提升学习兴趣、培育学术创新。集成三维虚拟、混合现实等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开设“新疆石子人沟遗址GT1考古”“青铜器修复”等虚拟仿真课程,虚实结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带动高质量教材建设,精心规划、编撰、出版以马工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为代表的系列专业教材14部。

“古代大型青铜器范铸工艺”虚拟仿真课程

他们创造性地提出“3层次、4阶段”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对应认知性实习阶段、体验性实习阶段、应用型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设定为以“趣”促学的兴趣培养层次,以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培养学生认知文物价值、了解文物常见病害与分析技术,体验文物保护修复,激发专业兴趣。三年级学生设定为以“训”促学的实习实训层次,以与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知名文博机构共建的21家实习基地为支撑,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连续三个月综合实践,系统掌握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的规范流程和技术方法,夯实专业技能。四年级学生设定为以“研”促学的科研引导层次,以两个教育部、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围绕中国文物保护关键问题与行业现实需求,引导学生参与师资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结构图


旬邑实习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卓越的人才,一大批英才从西北大学走向岗位,支撑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截至2022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共培养1000余人,毕业生行业留存率达83%。首届国家文物局“优青计划”人选中有40%有西北大学专业教育背景。2007届毕业生付巧妹入选Nature杂志“十位中国之星”,2010届本科毕业生吴晨在乌兹别克斯坦文物保护工作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作为国家文物局文博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为陕西、新疆、西藏等10余省区组织文物保护人才培训3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占全国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的1/3。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是考古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A+”学科的重要支撑。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制的《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概论》等14部专业教材不仅填补国内专业教材空白,更是中国特色文物保护教材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国50余所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及方向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都参照了西北大学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高水平教学机构的合作,成立文化遗产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大学萨兰托文化遗产与艺术学院,将中国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应用推广。搭建科技部“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一带一路”国家持续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为中亚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了丝路沿线国家文物保护水平、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肯定西北大学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文物保护这项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孙满利说:“下一步,我们会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和全国文保专业高校共同研讨,集智攻关,为国家造就更多创新型、勇担当的专业人才。”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省委对西北大学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西北大学承办陕西省首届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研讨会
NWU点歌本 | 点击查收多年前的青春回忆🤗🤗
下!雪!啦!❄❄❄
保研秘籍 | NWUers身上的亿点点学霸震撼!
@校园记者,节日快乐!
在西大,偶遇神出鬼没的“小可爱”!🐤
文/ 张国桢 李世宽  编/ 赵芷瑶 胡家榆  

编校/ 朱悦  责编/ 魏梦鸽


为西北大学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